謝士杰是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大三學生。今年暑期,他獨自走訪了四川南充,、綿陽、德陽,、內江、自貢,、瀘州,、樂山等地的8家劇團。一個突出感受是,,劇團好不容易排了一個戲,,也演了幾場,但到底質量如何,,哪些地方需要改進,,一本糊涂賬。“文藝評論原來這么重要,!”年輕的謝士杰覺得應該做點什么,。征得老師同意,,他牽頭成立了一個“國戲青年評論團”,還注冊了一個名為“藝評世界”的微信公眾號,,倡導真實,、新銳、專業(yè)的聲音,,給自己的同齡人搭建一個分享信息,、交流思想的平臺,。沒想到,,公眾號運行一個月,就收到投稿文章上百篇,,作者來自北京,、河北、河南,、廣東,、陜西、四川,、重慶等地,,就各自感興趣的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發(fā)表看法。這讓謝士杰信心大增,,每天一更新,,樂此不疲。
日前,,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舉行的“文藝評論‘新時代’,,藝術創(chuàng)造美生活——文藝評論新躍進學術研討會”上,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主任謝柏梁在發(fā)言時,,特別講述了謝士杰的“創(chuàng)業(yè)”故事,。他說,一個學生開設一個公眾號,,就集結了一大群喜歡文藝評論寫作的青年人,,這應該引發(fā)我們的思考。
在新的歷史節(jié)點上,,文藝評論面臨新的成長空間,,有著新的可能性。融媒體時代,,文藝評論自當有新的思路,、新的作為。
緊緊抓住一個“微”字
“說起文藝評論,、文藝批評,,總給人有點高高在上,、難以親近的感覺”。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所所長金浩說,,以往對舞蹈行業(yè)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的探討,,常常只是局限于期刊、報紙上刊登的一些學術性研究文章,,讀者也多是舞蹈藝術行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或研究者,,“事實上,藝術問題探討的受眾群正在不斷擴大,,自媒體的蓬勃發(fā)展也促使著專業(yè)性的評論轉向公眾平臺”,。
他發(fā)現,有些藝術問題,,是需要及時澄清,、辨別、梳理和分析的,。新媒體時代,,文藝評論有必要給新媒體一個擁抱。于是,,金浩開始通過微博,,“曬”出自己的“微舞評”。比如,,他曾經就剛剛觀摩過的一臺舞蹈節(jié)目,,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:“節(jié)目有意突出觀賞風格的多樣性,卻忽略了古典意蘊的一致性,,‘古代民俗化’‘當代交響化’‘古今荒誕化’‘中西一體化’‘舞誦連襟化’等統統雜糅一爐,,唯恐觀眾會‘審美疲勞’,卻使得整體格調不高,。”結果在網絡空間引發(fā)熱議,,你來我往,交流互動,,也給金浩以新的啟發(fā),。
他將這些文字輯錄成了一個集子,命名為《微時代的微舞評》,,自己認為這些簡短的微評論“粒粒飽滿”,。舞蹈家黃豆豆在序言中說,這些文字,,以當前最具人氣和接地氣的方式,,對當下豐富駁雜的舞蹈藝術現象進行了“一針見血”的評點。
當下的文藝評論工作,,也要緊緊抓住一個“微”字,,成為不少人的共識,。從2014年開始,針對在網絡上,、電視上,、紙媒上出現的文藝作品、文藝現象,、文藝思潮,,遼寧省文聯組織文藝評論工作者,撰寫篇幅短小的主題評論文章,,遼寧文學藝術網上開設《文藝微評》專欄,,進行發(fā)布。遼寧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張穎介紹說,,這些精干,、即時的批評短章,,頗受網絡和紙媒的青睞,。
“‘文藝微評’選題內容豐富,涵蓋了多個藝術門類,。在選題策劃中,,注重網絡媒體與大眾文化特有的即時性、話題性,,緊扣時事熱點問題,,力求在重大時事或文化事件的第一時間發(fā)出聲音。與自發(fā)的網絡評論通常的內容評價,、‘就事論事’不同,,它的選題突出問題意識,引導讀者對正在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藝術現象展開較為深入的思考,。”張穎說,。
底色依舊,追求不變
北京師范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9月,,旨在深入探尋亞洲各國各地區(qū)電影的歷史脈絡,、理論建構、創(chuàng)作風格與產業(yè)機制,,為華語電影和亞洲電影的發(fā)展繁榮,、文化軟實力與海外拓展建立對比坐標。今年11月18日,,研究中心公眾號正式上線,。中心主任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表示,,開設公眾號,,目的是擴大研究領域,,吸納更多的研究人才,更好地傳播最新研究成果,。
新媒體是個平臺,,關鍵是怎么用,怎么用好,,也就是如何實現“善用”,。
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認為,有必要充分挖掘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文藝評論潛藏著的健康力量,。他說,,要珍惜這些言論的自發(fā)性,耐心地在泥沙俱下之中發(fā)現真知灼見,,將它們有效地統合起來,,并充分地利用起來,使之反向激勵創(chuàng)作,,實現出精品的最終目標,。
在張穎看來,新媒體平臺用好了,,是可以盤活人才資源的,。據她觀察,目前活躍在紙媒上的文藝評論工作者年齡偏大,,整體上隊伍結構相對單一,。而“文藝微評”的出現,使評論人才的年輕化,、多元化成為可能,。微評作者既有來自高校、科研院所,、文聯,、作協的專業(yè)研究者,也有來自新聞媒體,、藝術刊物的采編人員,,還有從事創(chuàng)作的藝術家和普通的藝術愛好者,共同組成了多樣化的作者隊伍,。
“‘文藝微評’還讓某些原來只寫傳統評論或學術論文的作者,,開始關注網絡化寫作,而一些很少對文藝現象,、文藝實踐進行理論思考的藝術家,、愛好者,也開始從事文藝評論寫作,。這個項目實施的過程,,是一個激發(fā)人才活力,、培育新生力量、重組評論人才隊伍的過程,。”張穎介紹道,。
不過,文藝評論與新媒體“聯姻”,,不是“自降身價”,,更不是“自我放逐”,而是要守住自己的本色,,保持底色依舊,。
“運營這個公眾號,初衷是因為我們熱愛文藝,。文藝不僅是我們的職業(yè),,還應當是我們的事業(yè)。我們就是想表達出自己的文藝觀點,,讓大家知道現在年輕人對一些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到底是怎么看,、怎么想的。”謝士杰這樣闡述自己的“初心”,。
“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,,人民大眾對文藝作品的質量、品位,、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,對文藝評論引導創(chuàng)作,、推出精品,、提高審美、引領風尚的要求也高了,。”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周由強說,,“廣大文藝評論家就應該摒棄和反對那種只寫一己悲歡、杯水風波,、故弄玄虛的文藝作品,,而應該把那些精神品格高尚、思想內涵豐厚,、價值取向鮮明,、藝術表現動人的優(yōu)秀作品推介給大眾,讓人們從更多充滿正能量的作品里,,激發(fā)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,。”